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心情 > 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怎么接

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怎么接

发布时间:2022-09-24 18:13:54  来源:编辑整理

1、原文: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亦各从其志也。故曰:“富贵如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。”举世混浊,清士乃见。岂以其重若彼,其轻若此哉?

2、有教无类,按照通俗的解释,这里孔子首先指出了教育的公平性。尽管人的天赋、秉性等各有差异,但通过教育却可以逐渐弥合这种差别。

3、孔子说过,“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”,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。所以他说,“富贵如能追求到手,那么,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,我也愿意干。如果不能追求,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。”

4、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亦各从其志也。故曰:“富贵如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。”举世混浊,清士乃见。岂以其重若彼,其轻若此哉?

5、辞达而已矣,正所谓:道可道,非常道。尽管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、用不同的术语去描述自己心中的“道”的貌相,但它总是很难用言辞描述、表达清楚的,大道至简,我们只要以最精简的言辞去描述它就可以了,不必长篇大论、更不必夸大其词,一味的夸大其词,用华而不实的言辞修饰它,反而会把它的真正样子遮盖住了,这就是孔子为什么会说“辞达而已矣”的深层原因。

6、道不同,不相为谋, 从整体上来看,可以用东晋葛洪在其《抱朴子·任命》一书所说的“殊途同归,其致一也。” 一句来理解,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理解的“道”,但每个人的“道”最终会汇流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大道,而这个终极大道确是独一不二的。每个人若都能达成这个共识,首先应该对“道不同”有明晰的认知能力,正所谓“智者察同,愚者察异”,每个人都应该秉持“君子和而不同”之“和”的精神,以“不相”为方法策略,从各自的“不同”中求同存异,开诚布公的探讨、探索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。在这里,可以说孔子与老子、释迦摩尼走到了一起,是没有分别的。

7、但是,在孔子的孙子子思那里,这里的“教”却不是单纯的作为“教育”的“教”来解读的,子思在《中庸》里开篇就说了一通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”的话,我们若把孔子“有教无类”的“教”字理解为子思的“修道之谓教”的“教”的话,那么这个“教”字意思就是“修道”了,是关乎“道”的修习的大问题。无类,正如老子所言的“天道无亲”一样,“道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没有亲疏之别,每个人都有探索修习“道”、探索宇宙人生真相、发表自己言论、主张的权利,这或许才是“有教无类”的深刻意义所在吧。

8、不相为谋, 就是以“不相”为核心的探索方法。什么是“不相”呢?这里的“相”字应读四声,指的是外部世界万事万物在人眼中的投影。“不相”就是“不以眼睛所看到的投影为实相 ”,老子说“道”是“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”的惚恍的状态,是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、视之不见、听之不闻、搏之不得的无形无相的状态,是无法用肉眼看得见的,就如孔子这里所言的“不相”一样。不相为谋,其意思恰如《金刚经》中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 ”一句的道理一样,所有一切的相,都要把它当成虚妄的,不去执着它,这样才会产生最根本的智慧。

9、道不同,三个字承接了“有教无类”,孔子首先肯定了“人们在探索追求’道’的路上可以发表各自不同主张”这一点公平性。

10、出处: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——西汉·司马迁

11、或许,也正因为这种“公平”性,孔子才会又紧跟着说了下面“ 道不同,不相为谋”一句话。

相关内容